由我司承建的陸川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滲濾液處理站升級改造項目試運行平穩!
陸川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升級改造項目核心技術為“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技術,該技術與高級氧化技術相結合,組成滲濾液“非膜法”全量化處理的工藝。本項目設計滲濾液處理量300噸/天,滲濾液經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不產生濃縮液,無濃縮液回灌。
陸川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原有一套“硝化-反硝化+膜法”滲濾液處理系統,但是隨著滲濾液碳氮比的失衡以及膜濃縮液回灌導致鹽分的增加,原有處理系統的處理能力不斷萎縮;若采用膜法應急處理不但存在膜濃縮液回灌的問題,而且處理費用高。在此背景下,陸川縣有關部門根據《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征求意見稿)》等國家法律法規文件的精神,決定對滲濾液處理站進行“非膜法”全量化升級改造。
根據陸川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實際情況,本項目對填埋場采取綜合整治的方式,多舉措并行,通過“增容”:增加滲濾液應急儲存容量,“節流”: 對填埋區及調節池進行檢修、覆膜,從源頭控制滲濾液的產生量,“開源”:升級滲濾液全量化處理設施,采用無濃縮液回灌、無鹽分積累的全量化處理工藝,滲濾液經處理后可全部達標排放。
1、建設滲濾液臨時應急池
新建一個 20000m3的滲濾液應急池,一方面便于對填埋庫區底部覆膜進行檢查修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緩解因施工期間雨季到來,積存滲濾液增漲的風險。
新建臨時應急池
2、對填埋區及調節池進行檢修、覆膜
由于填埋區及調節池覆膜不完善、裸露面積大,導致雨水滲入嚴重,滲濾液總量不斷增加。為降低滲濾液的產生量,本項目對填埋區進行了檢修、覆膜,并對調節池進行了清淤、底膜檢修、加蓋頂膜,從源頭對水量進行控制,每年可防止約 5000m3雨水混入滲濾液。
填埋區覆膜檢修
3、升級改造“非膜法”全量化滲濾液處理系統
陸川縣垃圾焚燒項目正在同步建設當中,填埋場即將面臨封場。本項目從長遠角度考慮,根據滲濾液處理特點及未來“雙碳”經濟發展趨勢,選擇了“反硝化 +前置短程硝化+一體化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芬頓氧化+混凝氣浮”的組合工藝路線。與傳統的“硝化-反硝化+膜法”工藝不同,其脫氮段采用“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工藝,能夠節省60%的能耗及95%以上的反硝化碳源,優勢明顯,尤其對“老齡期”或“封場期”滲濾液優勢更為突出。
厭氧氨氧化是已知最經濟的生物脫氮技術,它能夠低成本的解決滲濾液高氨氮的問題,是一項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技術。深度處理段采用“芬頓氧化+脫碳+混凝氣浮”工藝,無膜濃液產生,實現了滲濾液的全量化處理。
滲濾液處理系統升級改造前
滲濾液處理系統升級改造后
經過升級改造之后,滲濾液處理站出水量可達300m3/d,出水量之大在區內縣級垃圾填埋場中屈指可數,滲濾液經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滲濾液處理工藝無二次污染、能耗低等特點,充分體現了本項目的先進性及可持續性。
上級領導部門高瞻遠矚,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文件精神,積極響應“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的號召,為陸川縣的高質量發展和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項目建設期間,面臨著諸多困難。由于填埋庫區和調節池滲濾液存量較大,為保障施工期間滲濾液的正常處理,我司調配了應急處理設備進場,在施工的同時將調節池降水位;為節省項目總體投資,發揮原有處理系統的最大價值,本工程對原有處理構筑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翻新改造,施工難度大;施工時還涉及多家單位交叉作業,施工面較為狹窄等難題。
項目整體鳥瞰圖
自治區、玉林市的住建、生態環保、市政等主管部門領導和陸川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各相關部門對本項目建設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多次蒞臨現場組織施工協調會部署工作,確保了項目施工有條不紊的開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司各部門不懈努力、排除萬難,陸川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升級改造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來源:春暉環保